地面保護膜試驗臺 地面保護膜試驗臺圖片
大家好,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,就是關于地面保護膜試驗臺的問題,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地面保護膜試驗臺的解答,讓我們一起看看吧。
機載激光武器ABL是怎樣的一種武器?
ABL計劃始于1994年,由美國國空軍投資2200萬美元。1996年11月12日,美國空軍與波音公司、TRW公司和洛克希德?馬丁公司簽訂了價值11億美元的合同,研制第一架原型機YAL1A。其中波音主要負責飛機的改裝和指揮、控制、通訊設備,洛·馬公司負責激光發射轉塔、火控設備和光學設備的制造,TRW公司負責高能激光器的制造。此外還有30多家公司承包或者轉包了ABL的部件制造,整個項目的管理則由位于柯特蘭空軍基地,直屬于五角大樓的“機載激光系統”項目辦公室負責。雖然我們總說ABL是機載激光武器,但是ABL的全稱翻譯下來是機載激光反彈道導彈武器系統,即Airborne Laser (ABL) anti-ballistic missile weapons system。1998年1月,美國空軍訂購了一架嶄新的波音747-400F貨機作為ABL的搭載平臺,2000年1月22日開始改裝。2002年7月18日,在經過18個月的改裝之后,煥然一新的YAL-1A成功地進行了首飛。相對于原型機747-400F客機,改進之處如下:機首處的整流罩換為激光發射轉塔,機身前部上方安裝了主動激光測距儀,機內加裝了激光束控制系統、戰場管理設備、激光發生器和高能激光器。而機首內的激光發射轉塔則包含了一塊直徑1.5米的透鏡,為了保證飛行性能,還進行了專門的風洞測試。整個747的貨艙內被這些設備塞得滿滿當當,包括機艙內加裝的分離隔板。之所以要單獨列出分離隔板,是因為這個隔板除了傳統意義上的作用外,還有工作環境監測和艙內增壓的功能。如果不采用增壓的話,在高空飛行的電子設備會無法運行甚至出現損壞。更多內容詳見《兵器》雜志2002年第12期。
美國導彈防御空載激光系統(ABL)是一種以波音747為平臺的激光反導彈系統。
ABL是美國國家導彈防御系統的一部分,曾經是美國近年來最具規模的軍事計劃,耗資與風險極高。
截至目前仍有許多科學家質疑其技術成熟度與可行性,但在軍方堅持繼續發展的立場下,有了多項前景樂觀的成果。
但是原本屬于導彈防御系統整體架構中第一道防線的ABL空載激光系統,卻已經失敗告終,主要原因是沒有明顯的作戰對象,令成本投入顯得非常難以獲得效益。
空中激光武器,向來被視為這一領域最先進且技術層面極具挑戰性的設計。
ABL空載激光系統的概念,是將高能量激光武器安裝在波音747-400F貨機上,部署在可能發射彈道導彈敵國的領空之外數百公里遠。
當發現敵國發射導彈時,ABL可以在導彈爬升助推階段,利用飛機上的高功率激光將其擊落,一次就可解決導彈內的全部彈頭。否則導彈一旦進入軌道后,開始釋放帶有誘餌的多顆重返大氣層彈頭平臺,不但跟蹤困難,而且攔截不易。
波音747-400F除最主要的高功率氧化碘化學能激光系統外,還包括其他復雜的各個系統,如先進的偵察跟蹤系統、紅外線感應器及光學儀系統等。
從外觀看來,空載激光系統最醒目的設備就是安裝在機鼻、頗有科幻感的激光炮塔。其實炮塔并非實際激發激光的部分,而是由一具透鏡組成的“望遠鏡”將高功率激光光束折射攻擊目標,另外還可收集反射回來的影像與信號。
駕駛艙頂的主動測距系統改進自軍用LANTIRN吊艙,整合高功率二氧化碳激光,以探察導彈發射的痕跡,并以激光隨時測距跟蹤。
ABL(全稱為Airborne Laser)是以波音747-400作為載體平臺發射的一種激光反導系統。它被用于戰區彈道導彈助推段防御及其他戰術目標防御,還具備反衛星能力。
↑ABL的發射平臺(波音747-400)
ABL由一個光學系統、一個戰斗指揮控制系統和多個高能激光器組成。ABL使用紅外攝像機探測導彈發射,并將所探測到的信息傳輸到機載計算機上進行處理,計算機將數據處理完畢后指揮飛機機頭的炮臺對準導彈,發射激光將其摧毀。
炮臺在攻擊時使用兩部激光器,一部用來鎖定目標,一部向目標發射高能激光,將目標摧毀。這種武器的射程可達到幾百公里,只需在戰略地區部署少量的機載激光武器,就可以形成有效的防御。相比于現有的海基和陸基反導武器,性價比更高。
2009年8月空基激光反導系統進行了第一次試驗,成功模擬攔截了一枚安裝有試驗傳感器的靶彈,這一次試驗對ABL來說是里程碑意義的成功。
2010年2月,美軍在太平洋上空進行了第二次測試,此次測試在短時間內先后發射了兩枚靶彈。載有激光發射器的波音747在擊毀第一枚靶彈之后飛往另一個戰區,對第二枚靶彈進行攔截。
此次試驗中,兩枚靶彈從靠近美國本土的海上平臺起飛。緊接著,機載激光反導系統就已捕捉到數據,對其進行跟蹤、鎖定、發射激光擊毀目標。
機載激光武器系統(ABL)是一個裝設于改裝的波音747-400F、功率達兆瓦級的氧碘化學激光器(chemical oxygen iodine laser)武器系統,可以攔截戰術彈道導彈。最早機載激光有低能量激光的原型機設備在波音NKC-135A機上,并于1980年代實驗中擊落許多導彈。
ABL擊落導彈構想圖
機載激光(ABL)并不能貫穿或擊碎目標,而是加熱削弱導彈外殼。使其在高速飛行的壓力下無法承受而自行瓦解。
ABL的原始設計是為了對抗戰區彈道導彈,使用紅外線感測器展開對導彈的探測,在發現目標之后,三道低功率追蹤激光會用來協助計算導彈的航向、速度以及瞄準點。因為大氣擾動會使激光光線偏斜,ABL有光學適應性通過補償組件來抵銷大氣擾動。
波音YAL-1
主激光炮設在機頭的多向炮塔內,可以發射3到5秒持續破壞到導彈內部。ABL設計上不能攔截導彈于終端、下降段、飛行段(紅外線瞄準儀設計的是瞄準上升段的彈道導彈排出的熱信號),因為激光必須在目標數百公里內才有威力,所以發射機會只有8到12秒。
ABL使用類似火箭的化學燃料產生激光能量。目前每架飛機可以攜帶發射20發的燃料,低能量發射對付小導彈時可以發射40發。
早前俄羅斯推出了他們研制的A-60激光炮作戰飛機并申請專利。此前就有陸基“佩列斯韋特”??移動式??激光武器系統進入戰斗值班,同時俄羅斯一直致力于研發新型空基激光武器系統。A-60激光炮作戰飛機的研發工作很早就開始,最早從1973年就開始研制。蘇聯的發展比美國早十幾年,之后美國才有自己的激光炮戰機,但最后還是沒成功。激光炮戰機用途廣泛,可以執行多種任務,包括反導彈防御,摧毀核彈頭,打擊軌道上的衛星,打擊地面和水面目標等。1981年,別里耶夫飛機設計局研制出A-60(產品-1A)激光炮載機,以伊爾-76運輸機為原型機,為此升級了一架伊爾-76MD戰略運輸機。運輸機的機頭前部安裝雷達引導天線,頂部有艙口,能夠發射A-60激光器。該機由4名機組人員操作,將激光束導向目標。由于A-60激光器需要很大的發射功率,A-60激光器的功率為1兆瓦。所以飛機需要單獨配備兩臺渦輪發電機,每臺達到2.1兆瓦功率。這架運輸機能飛8000公里,爬升14000米,時速850公里。此外安裝4臺D-30KP發動機,每臺發動機的推力為12噸。1988年,這架測試機在莫斯科附近的機場測試時意外起火燒毀。而第二架測試機A-60/2(產品1A2)于1998年首飛,但兩年后由于資金不足而中止測試。伊爾-76是蘇聯伊留申設計局設計建造,全球產量最大的重型軍用運輸機。伊爾-76于1971年3月25日首次起飛。伊爾-76專門用于運輸空降兵、貨物和武器設備等,是蘇聯歷史上第一架擁有渦輪風扇發動機的大型軍用運輸機。其動力系統為D-30K渦扇發動機,翼展達到50.45米,機長49.59米,機高14.76米。這架運輸機能夠以770-800公里/小時的航速在3600-4200公里的距離內運輸28-60噸的貨物(運輸貨物的最高重量和飛行范圍與改裝型號相關)。這架飛機按照重型運輸機的傳統模式設計,即單機身高上單翼,帶箭形翼和單翼T型垂尾。伊爾-76運輸機有幾個改型,其中伊爾-76MD為軍用運輸機,由俄羅斯伊留申設計局于1980年代研制的伊爾-76改進型,它在機尾安裝了炮塔。伊爾-76MD-90A是在伊爾-76MD運輸機的基礎上改進,換裝新型PS-90A-76型渦扇發動機。這架運輸機于2012年首飛成功,2014年量產,并于次年交付俄空軍。蘇聯的空基激光武器的科研水平本來要甩美國好幾條大街,但蘇聯解體后,空基激光戰機領域讓美國后來居上。美國波音公司在1996年展開“空基激光武器系統”研究工作,2001年購入一架二手波音747并改裝,次年以波音747為原型機的YAL-1A空基激光武器試驗機進行首飛,但這個計劃在2011年被取消了。俄羅斯的機會又來了,在2015年,俄羅斯重啟了激光武器系統計劃,推出伊爾-76MD-90A軍用運輸機改裝的激光武器戰機,該機于2016年展開試飛。美俄都特別注重激光武器的發展,可以預見,激光武器系統將成為未來戰爭的重要戰斗力量,因此該項目再次活躍起來,激光武器獲得新生,而不是曇花一現,將成為摧毀空中目標的恐怖利器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編對于地面保護膜試驗臺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,希望介紹關于地面保護膜試驗臺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。